機器人搶飯碗,這已經不再是紙上談兵了。3月28日,全球大資產管理機構貝萊德宣布,對其主動型基金業務進行重組,計劃裁去一批主動型基金經理,并用量化投資策略取而代之。約有40名主動型基金部門員工將被裁員,其中包括7名投資組合經理。瑞銀財富管理在4月6日發布的《亞洲前曕:人工智能如何塑造亞洲新面貌》的報告中,更是大膽預測,在人工智能驅動創新的潮流下,亞洲地區中長期將有3000萬-5000萬個工作崗位受到沖擊,但隨之而起的新工作機會將能減輕此影響。
瑞銀《報告》指出,亞洲進入AI(人工智能)時代較晚,盡管日本工業機器人制造早已是佼佼者,但目前為止對亞洲的整體貢獻有限,且該地區缺乏完善的AI生態系統,不及美國在這方面成熟。
不過,在過去3-5年間,亞洲的企業和政府已經將這一差距進一步縮小。除美國以外,中國和印度吸引了大規模投資AI的資金,這印證了亞洲在該領域蘊藏的巨大潛力。
據瑞銀估計,到2030年人工智能每年為亞洲貢獻的經濟價值將高達1.8—3.0萬億美元,其中包括引進新產品服務和項目,產品改良所省下的成本,整體價格下降和生活方式改善。值得留意的是,人工智能對金融服務、醫療保健、制造、零售和交通等行業都將產生巨大影響,這些行業加總在一起,相當于當前亞洲國內生產總值(GDP)的三分之二。
在提高效率的同時,瑞銀預計,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在中長期可能會威脅到亞洲3000-5000萬個崗位。中端技術類工作中預判性強和日常重復性的職位可能受到影響,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個性化、創造力或手工藝的低技能和高技能崗位所受到的影響則較小。目前來看,AI對中國等制造業驅動型經濟體的威脅大,而香港、新加坡和印度等服務驅動型經濟體受到的影響則較小。
不過,這不大可能導致危機。瑞銀方面認為,亞洲員工的整體生產力將會隨著AI的崛起而顯著提高,員工將有充分的機會來提升技能并轉向其他創造性領域。終AI將會在亞洲創造數百萬個新的機會,因此凈失業率應會大幅降低且相對可控。
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全球科技行業分析師暨報告作者SundeepGantori表示,“我們認為大可不必過度擔憂亞洲的危機,因為AI終將推動創新,并為員工在其他領域大展身手帶來機會。僅僅是由于擔憂失業問題而阻礙AI在該地區推行的做法是與社會發展趨勢背道而馳,也將嚴重損害競爭力和創新力。”